從霞公府的家中出來,往東走五分鐘就是王府井圖書大廈,在這個北京數一數二的大書店里,可以找到很多特別而有趣的書籍。
《北京東城學校老照片:追尋中國教育歷史印記》是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的一本小眾書籍,作者魯天龍,封面俊朗古樸的書名由著名教育家、書法家歐陽中石教授題寫,他也曾擔任東城區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學的語文教師。翻開書,我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到許多歷史名校的老照片以及清晰的注解,這本書內容平實卻讓人感觸頗深——霞公府身處的東城區當仁不讓是至今六七百年來中國的教育中心,時至今日王府井周邊依然名校眾多。
元朝大德十年建造的北京國子監是這本書一開始講述的學院,位于安定門內,這里是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可以說國子監是“中央官學”。明清兩代后設的順天府學位于學府胡同,朱元璋頒布詔書,要求學校開設禮、律、樂、射、數、書等學科,這里相當于北京的“地方官學”。
清朝時八旗在東城各立一學,現在的黑芝麻胡同小學就是以前鑲黃旗的官學,有371年歷史了;現在的新鮮胡同小學在清代是專門為正白旗覺羅子弟設立的學校,已有286年歷史,著名作家李敖曾在此就讀。從霞公府大門出來沿南河沿大街穿過長安街,順著正義路走十多分鐘就是前門小學,前身是清代的巴氏覺羅學堂,曾任北京市市委書記的劉淇、著名導演郭寶昌、唐朝樂隊主唱丁武都曾就學于這所百年老校。東城的私塾也特別多,最多時達到132所,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北京市第二中學今天可謂是大名鼎鼎的“理想中學”,坐落在燈市口東面的內務部街,從霞公府步行約30分鐘即可到達。學校西面有梁實秋故居,東面有史家胡同博物館,教學軟硬件在國內都首屈一指,每年超過95%的畢業生考入國家重點大學,六分之一左右的學生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第二中學最早為清朝左翼宗學,創建于1724年,這個“左翼”指的是左翼四旗(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宗學是專門為清室子弟設立的學校。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也“扎堆”在王府井霞公府附近,該校創立者是美國人伊麗莎-貝滿夫人。她于1864年受美國基督教公理會派遣來京,創辦了貝滿女子小學,后來發展為貝滿女子中學,是北京的第一所女子學校。1971年這所學校改名為北京第一六六中學,原衛生部部長李德全、著名作家冰心、原上海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中國第一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王琇瑛、物理學家王承書、化學家蔣麗金以及戲劇家孫維世、表演藝術家張筠英、鋼琴演奏家鮑蕙喬等許多名人都曾在這所學校就讀。
北京景山學校是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于一體的學校。該校創辦于1960年春,它是當時中央專門建立的一所進行城市中小學教學改革試驗的學校,1977年成為全國重點學校。景山學校的最大特色莫過于其開放性,它分別與美國波士頓牛頓城公立學校、法國阿爾薩斯學校建立友好關系,每年與這些學校互派師生交流學習,同時它還與新加坡、泰國、韓國、澳大利亞、日本、芬蘭和奧地利等國家和地區的學校建立了友好關系,增進了不同國家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間的交流。
霞公府所在的東城區歷史名校還有很多,比如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第四中學、北京第二十五中、北京師大附中等等,包括近年來知名的長江商學院北京校區都坐落在與霞公府近在咫尺的地方。在中國過去的六七百年時間里,東城區一直作為國家教育中心,擔負著傳統歷史文化與世界領先科學技術教育的歷史使命。霞公府坐落在東城區的中心位置,周邊豐富的教育資源也賦予了這座北京頂級私人宅邸“無形而厚重”的教育價值和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