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盤大子,包袱重,牽扯面廣,涉及人群多,一旦遭遇“復雜多變”市場局面,日子就很不好過:輕則業績下滑、重則身陷泥潭。今年,很多家電大企業日子就不好過,必須要通過“帶頭打架”殺出一條血路來。
家電圈 家電 作者:周簡
讓很多家電人沒有想到的是,2017年的家電市場形勢,大企業的日子竟然比小企業更難過。不僅背負著經營業績的壓力,創新業務轉型的壓力,還有數十萬人吃飯的壓力,搞不好就“捉襟見肘”。
當前很多大企業日子難過,不只是體現在一線競爭中的市場低迷、出貨不暢,增長乏力、利潤下跌。更重要的是,很多大企業的轉型升級遭遇阻力:傳統業務規模化增長后勁不強,但新興業務布局卻遲遲未能獲得規模和利潤支撐。整體來說,家電大企業們普遍面臨著新舊業務交替更迭“青黃不接”的商業難題。
家電大企業“打架”并殺出一條新血路來,已經是水到渠成之事。關鍵就在于,其它企業能否跟上大企業的這輪市場引爆的節奏,拋出新的玩法。
壹
于是從今年初以來,在一線市場競爭中,很多家電廠商就發現一個新的變化,那就是家電大企業們紛紛開始打破過去的操作模式和商業手段,放下身份和姿態全線參與到高、中、低端的市場競爭。基本上可以看到,各個家電品類數一數二的企業,在沒有特殊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主動亮劍,全線搶奪。
手段很直接,就是直接放價、逼進中小企業成本線的競爭,而且形式很多樣,線上、線下都放開一體化較量。一方面,借助電商大量出貨,逼著線下實體店轉型;另一方面,則重點扶持優質區域家電連鎖和地方龍頭,開始反擊電商的線下擴展速度。
這樣一來的局面,就是導致很多中小家電企業無法參與并應對這輪價格競爭。最終,形成了大品牌、全渠道、好產品、優價格的立體化商戰,完全讓很多中小企業“沒有立足之地”只能看眼睜睜的被動挨打。當然,也有反擊的,就是那些包袱輕,盤子小的企業們,靈活多變。
在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格局背后,正是大企業被轉型升級、市場競爭的壓力所迫,主動作出的一項亮劍。其目的很明確:一方面,通過重新主導家電產業競爭格局和市場洗牌之后,構建新的商業游戲規則和品牌格局,在存量市場中找到增長空間。可以說,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這種家電大企業帶頭“打架”局面還將會頻頻出現,其它企業要做好足夠的準備和應對。
另一方面,則全面回歸傳統家電主業,繼續規模做大和利潤做厚,從而確保轉型的基礎動力不變。當前很多家電企業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傳統業務做不好,一切轉型都是空談。因此,必須要借助這一輪的市場格局,進一步淘汰同行和對手,才能實現自身業務的同比例增長。
貳
作為中國家電產業的轉型先鋒隊和探路者,大企業當前的難處并不少:一是,盤子大,轉型的牽扯面廣,所受到的原有利益團隊阻力很大,所以很多家電大企業的新業務,一直面臨著發展不暢的問題;
二是,底子厚,體積重,轉起來速度慢,雖然這些年一些大企業轉型上演“大象也能跳舞”,但是家電行業的大象跳舞并不輕松,關鍵是創新能力太弱,需要補的功課太多;
此外,當前家電市場處在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等一系列浪潮沖擊之下,外部環境的多變,而且很多變量和情況,已經遠遠超出很多家電企業的應對能力和把握體系。大企業的風險控制與經營變革一樣重要,否則千億營收規模的企業,帶動的上下游產業鏈高達萬億,涉及的直接員工十多萬,間接員工達百萬。
所以說,苦日子,誰都面對過,也都經歷過。但是,像今年中國家電市場這種情況,很多企業可以說還是“第一次”碰到。這種困難主體不只是那些普遍認為的實力弱小企業,更多的還是千億巨頭大企業。這也真實地折射出今年以來家電市場競爭格局的復雜與多變。
很多家電企業在過去20年,甚至30年內已經實施并使用的商業規則、競爭手段和操作經驗,完全無法應對當前變化的市場和多變的用戶需求。所以才會出現一些令人看不明白的家電大企業市場動作,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誰都不希望被打。
目前來看,面對這個市場,所有家電人僅僅憑經驗吃飯已經不行了,必須要以變應變,找到新的玩法,總新的經驗并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