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判斷泡沫與否的標準
如何獲得這樣的流量紅利呢?一個創業公司如何判斷自己 “泡否” 呢(泡沫與否)?有三道生死關。
1、趨勢是否真實?
“入口論”、“風口論” 言猶在耳,能在短時間內低成本的獲得規模流量,這就一定是因為抓住了某種趨勢。阿里巴巴的爆發,本身是因為電子商務這一巨大趨勢的勢不可擋;手機端眾多 APP 的爆發,其實是因為人們從 PC 向移動端遷移的移動互聯網紅利。所以千方百計地理解風口、摸透風口的規律、使自己產品的迭代路徑能與風口相關,至關重要。所謂風口,不是投資人看好出來的,而是創業者自己埋頭俯身于市場間、探索實踐出來的。線索如下:
A、風口對應的是普適的、現實的需求,未被滿足、嚴重制約或者急需升級,正因為需求尚未有效滿足和開發,對應的市場也是一片藍海。
B、社會環境的變化(技術、商業、政治……),解決了制約風口出現的關鍵問題,提供了硬件基礎。
C、人們消費習慣和觀念的逐步改變,為風口的加速到來掃清了障礙,提供了軟件建設。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微信的主軸對應的是 “與人聯系” 這一普適需求,過去這一需求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總是不太爽,但是智能機的突進、3G 網絡的普及和流量資費的下降等條件先后完成后,微信這樣能夠隨時隨地以豐富手段與人聯系的產品就會爆發。再比如,滴滴對應的是打車難、服務差這樣的普遍問題,而當手機支付迅猛發展、移動定位技術迅速提升,他就逐漸迎來了風口。
然而現實中,人們對風口理論時常是貿然套用的,這就是把問題看得大而化之、過于籠統。比如看到滴滴打車爆發了,就想著其他領域也用滴滴、uber 的形式怎么樣,于是出現了 020 的一擁而上,卻忽略了適用領域的需求情況、社會環境和用戶心理建設周期。比如看到美國的短視頻火了,中國就冒出一堆短視頻的信徒,而從不考慮中國人的 UGC 創意和審美能力都差得可以。
甚至于對風口理論采取簡單的排除法,比如 2C 市場火了,那么下面該火的就是 2B(倒不是 2B 不會火,而是說這個推導邏輯不對),線上需求滿足了,下面該火的肯定是線下,衣食住行滿足了,下面該火的肯定是玩和學……拜托,哪有那么簡單!
明明不是趨勢,卻被當做趨勢,拼命忽悠投資人往里頭砸錢,這不是泡沫是什么?
2、有沒有找到低成本擴張的切點?
創業者常說,心要比天還要高,切入點要比針尖還要細,這里的切點就是你攻入某個市場、獲得巨大流量的杠桿。切點不僅僅是產品的邏輯和功能點,也應該包括早期運營推廣的路徑(增長黑客),甚至包括公司管理的各項策略,所以切點永遠是系統的、是一整套精益增長的戰略,是創業者口中津津樂道的 “玩法”,它應該符合這些特點:
A、適用人群廣泛,目標用戶易于獲取。
B、針對的需求足夠迫切,較為疼痛,誘惑力強,一擊見效。
C、解決方案對需求的滿足程度高,不僅達到了預期,還提供了超出競爭對手 10 倍的效率和體驗。
D、產品針對的場景頻次較高,用戶時常會想起。
E、低成本。這里的低成本不僅僅是產品要免費,更包括產品的交互成本低,易于使用,一兩步就能達到需求滿足、嗨起來;以及產品達到理想體驗的成本低,比如對用戶密度的依賴不高,因而即便在使用者不多的情況下也能達到不錯的體驗。還是前面那個叮咚小區的例子,你費了半天下載,卻發現自己的小區必須有 50 個用戶才能點亮,心頭立即跑過一萬頭羊駝。
F、能與公司的其他資源相結合,迅速找到早期推廣的抓手。比如探探的迅速發展和之前做 P1 時積累的街拍資源不無關系,微信的早期發展和 QQ 離線這個功能點的緊密聯系。
現實是,在這個滿眼都是 APP 的時代,切點的尋找比以往要難了百倍以上,創業者在切點的打磨和推敲上要花去大量的時間,常常就是什么模式結構都想好了,只差一個切點給他貫穿起來,給我一個切點、我將撬動一個……級市場!而像以往那樣想到一個 idea 就上,不在切點上花功夫的公司,除非有遠在星辰之外的好運氣,否則大多數用不了多久便陷入困境、茫然無措。事實上,我們一直說 MVP,說市場驗證,但眼下的創業者老老實實去做的不多,認認真真思考自己有什么資源適合什么的不多,大多都是抄字訣、盲目跟風,要么就是簡單套用、看到一個模式火了、就想著套到自己的領域里行不行,我做一個滴滴打人吧,我做一個喝酒版陌陌吧,我做一個 tinder 版領英吧……
只抄襲形式、或者只想著在別人的形式上做微創新,而不思考形式背后真正的特質,不思考這種特質是否與要打的市場真正要解決的問題相關,這樣的盲目無腦創業焉能不敗,執行力再高又怎樣,團隊再背景豪華又怎樣?
而一旦找不到低成本的擴張切點,就只能訴諸于拿錢開路,甚至補貼收買用戶、砸錢刷假數據,這不是泡沫什么是泡沫?
3、有沒有縱深粘合的護城河?
OK,現在你完成了市場驗證,找到了低成本擴張的戰略,你的成功案例很快吸引了業界的注意。恭喜你,更大的考驗隨之到來了,一時之間跟風模仿者無數、投資砸錢無數,轉眼之間強敵林立。從團購的出現到千團大戰的混戰,并沒有間隔多久;在第一款拍照求答案的 APP 取得階段性成功之后幾周內,市面上已經至少有了 20 款像素級抄襲的競品。如何避免變成 “死在沙灘上的前浪”,如何避免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這就得看創業公司接下來的出招,有沒有后手,有沒有縱深的護城河?
按照巴菲特的理論,所謂護城河就是企業必須擁有的難以被復制的系統性、結構性競爭優勢,具體包括無形資產、轉移成本、大網效益、規模經濟四個方面。放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領域,很多東西難以適用,創業公司也幾乎不可能一上來就修筑出堅固的護城河,但是他應該朝著構建護城河的方向全速推進,具體措施可以是:
A、不惜一切代價搶占用戶心智。這就要求產品針對的點足夠清晰、接地氣、集中資源、吸引眼球,能夠通過不斷的重復和立體整合的營銷嵌入到用戶心智中。比如美圖就是主打 “自拍美顏”,小咖秀就是主打逗逼視頻自制。
B、竭盡全力提升用戶轉移成本。一個辦法是提供比其他產品高得多的效率,用戶對效率依賴了,也就離不開了,比如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的效率遠遠高于一般新聞客戶端。另一個辦法是想盡點子吸引用戶往上面沉淀東西,自己的數據資料、社交關系、群組歸屬等等,比如微信這樣的產品,即便你能打造出一個效率比微信高一些的 im 工具,再想讓用戶轉移也是難上加難,因為要搬運的東西實在太多。
C、聚焦局部領域形成網絡規模優勢。一上來就想形成規模優勢難度已經夠高,而一上來要讓規模中的用戶和要素互相連接形成大網優勢,更是難上加難,君不見支付寶為了沉淀關系鏈愣是砸了幾個億,還是聽取罵聲一片嗎?但是,聚焦局部領域、細分區域,先形成局部的規模、網絡效應卻是可能的,然后步步為營。
D、整體性、系統性的成本優勢。用低得多的成本去決策,用低得多的成本去溝通和執行,用低得多的成本去研發和迭代,用低得多的成本去推廣和增長……這樣的成本優勢一定來自于互聯網公司自身的管理體系,更加輕便、更加扁平、更加高效。比如小米公司的零庫存、參與感、粉絲經濟、病毒營銷、扁平化等等,使其在幾年內做到了很多老牌手機廠商 N年做不到的事情。這就好像拿破侖軍隊與歐洲傳統封建軍隊的對決,內在機制的優越也許不像產品本身那么引人注目,卻在潛移默化中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
E、最關鍵的,一整套縱深靈活的迭代戰略。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護城河永遠是:你看我這一招火了吧,你抄啊不怕你抄,你不知道我下一步會怎么火!你還真抄啊,那你猜猜接下來我會怎么打,你還能看明白嗎,等你反應過來已經來不及咯!你覺得我這個 idea 好,后頭我們還會接連不斷出現更好的 idea——這叫什么?簡單說就是企業有一種機制,可以緊盯市場、不斷挖深、系統化地迭代推進,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火,出現一個又一個讓你應接不暇的好 idea。層層后手、奇招疊出。
事實上,idea 不是臨時蹦出來的,也不是試錯試出來的,而是公司看的長遠,一開始就看到了幾年之后的事情,而路子又走的很靈活,能夠不斷根據市場測試的結果調整改變。這樣的例子,在美國有喬布斯的蘋果,在中國有張小龍的微信,每一次迭代都令人期待;而在其他團購網站都陷入推廣血海的時候,美團的王興卻把精力集中到了產品迭代上:免預約、過期退款、無消費退款、半自動結算系統,每一步都使公司免于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人們的團購行為第一次從電腦屏幕前下單加預訂,轉為隨時隨地,當美團創建這個更強大的場景時,競爭對手想追趕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