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還是降級仍有爭議,但不爭的事實是,百貨零售業正在承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滬深A股零售業上市公司的中報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變動,或可管窺當下消費市場的行情。
按照Wind行業分類,零售業共73家企業納入樣本范圍,以百貨公司為主,也包括汽車零售、互聯網零售、電腦與電子產品零售等公司。總體來看,上半年整個行業業績不佳,營收增速從去年同期52%下降至9%;凈利潤扣除非經常損益后,增速則從77%降至-17%。
其中,42家百貨公司的業績,比整體零售業數據更“慘烈”,營收和凈利潤均大幅放緩。今年上半年,42家百貨公司總營收為1664億元,同比僅實現1.6%的增長;扣非凈利潤更直接負增長,共計44億元,同比下降20%。
“社會消費數據的總體放緩,意味著消費這個蛋糕本就沒有做大多少。在這種情況下,電商的份額還在擴張,勢必擠占線下的銷售額。百貨公司本身轉型的難度就高,還受到其它方面的競爭。因此,今年百貨公司業績壓力較大。”9月4日,新時代證券零售行業分析師陳文倩表示。
業績下滑
在零售行業中,百貨公司的業績下滑更為明顯。
42家百貨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共計1664億元,同比增長1.6%,比去年同期放緩9.2個百分點;凈利潤實現76億元,同比增長21%,比去年同期放緩21個百分點;扣非凈利潤實現44億元,同比下降20%,比去年同期放緩67個百分點。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公布的另一組數據顯示了百貨店的“門庭冷落”。上半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增長1.7%,增速較去年同期放緩1.4個百分點。其中,4、5月份均為負增長。
海通證券姜超8月12日撰文指出,“雖然背后有網上零售高增的擠出效應,但作為零售企業的龍頭,其銷售額出現普遍負增長也不多見。”
王府井半年報公布的顧客結構變化,或能反映出線下流量變化特點。
其中報顯示,王府井長期固定客戶的會員銷售貢獻率占比達到近55%,二季度會員消費增幅實現12.2%增長;但上半年公司總體交易次數小幅下降約4%,說明新增顧客流量趨于下降;而客單價實現8%以上的增長則表明公司的增長有賴于長期客戶的收入與消費增長。
而從電商數據來看,盡管銷售額在大幅增長,但凈利潤的增長亦“喜憂參半”。
其中,蘇寧易購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06.78億元,同比增長32.16%;實現商品銷售規模為1512.39億元,同比增長44.55%;扣非凈利潤為1217.8萬元,同比增長110.3%。
第二季度,阿里巴巴收入為809.20億元,同比增長61%。核心電商業務收入為691.88億元,同比增長61%,不過凈利潤為人民幣86.85億元,同比下降41%。
京東第二季度商品交易總額4374億元人民幣,全年年活躍買家增加21.5%;凈營收1223億元,同比增長31.2%,但低于市場預估的1229.1億元。
困難重重
電商對百貨店的沖擊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加上今年消費總體放緩的大背景,百貨公司更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陳文倩認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受限,導致需求放緩。百貨行業承壓運行,行業龍頭優勢突出,市場會出現“大魚吃小魚”的格局,行業龍頭型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份額。
如其所言,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營業收入排名前十的百貨企業便占據了全行業的“半壁江山”,上半年共計營收1002億元,占43家企業總營收的59.7%,比上年提升0.2個百分點。
其中,上半年營收排名前五的重慶百貨、王府井、大商股份、天虹股份、鄂武商A,在凈利潤排名中同樣位居前列。
龍頭效應也體現在凈利潤的分化,上半年盈利最高和最低的企業之間凈利潤差值從去年的8.5億,擴大到23億元。
可相比較的是,虧損企業還在增多,上半年百貨公司陷虧企業數量為5家,比去年新增大連友誼、南京新百兩家。
業績虧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傳統百貨公司目前面臨的多重困境。
以津勸業為例,已連續7個季度凈利潤陷入虧損,上半年虧損額達7637萬元。
其在公告中稱,“市場外部形勢嚴峻,傳統百貨同質化競爭嚴重,商業體不可替代性相對較弱,導致人氣流失,同時由于行業低谷期品牌公司紛紛采取關閉虧損店鋪方式收縮轉型以降低經營風險,導致一部分品牌流失,因此公司業績承受著重壓。”
津勸業坦言,“公司作為實體零售企業,對百貨業轉型與未來發展缺乏研究。”
一位零售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很多百貨公司在轉型中不能及時調整思路,雖然也在做購物中心、奧萊等新業態,但這種新業態形成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時間,不能在短期內對業績有所改善,而且目前也已經存在過度發展的狀態。”
“不僅如此,百貨公司還要面臨來自房地產商的競爭。現在很多房地產商也在做購物中心,競爭加大。還有租金上漲等生存壓力,百貨公司內外部壓力都比較大。”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