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制造賣全球”到“中國市場買全球”的轉型成果,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拉開了中國在世界經濟舞臺競爭和發展的新篇章。那么,這場旨在吸引全球各國企業搶奪中國市場商機的進博會,對于家電企業又有哪些借鑒和參考?
記者認為,這場引發全球熱議和圍觀的進博會,對于正在全球舞臺謀求新一輪競爭升級(自主品牌、自主經營、自主生產),以及在本土市場探索深耕細作(城鄉一體化網點覆蓋和經營體系持續下沉)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在帶來新的前瞻商業機會同時,也引發家電企業在發展和競爭過程中的不少反思。
首先,出口和進口,對于任何國家,以及所有企業來說,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自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家電產業經歷從本土市場的爭霸,到海外市場的擴張。如今,除了少數行業TOP5、TOP3的領軍企業,在堅持本土與海外市場兩條腿走路策略,超過90%以上的家電企業仍然采取的是本土化市場“小打小鬧”,一條腿走路。
進博會釋放的是中國面向全球開放市場的決心和態度,卻也意外提醒所有家電企業和商家,除了深耕本土市場,還應該加快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和布局。當然,這種征戰海外市場,不是簡單地對外進行OEM、ODM貼牌生產,利用低成本優勢釋放制造產能;一定是向海外市場帶去更多、更好的產品、服務和體驗,實現從制造能力向品牌和創新魅力的升格。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一個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無論是出口參與海外市場競爭,還是本土市場贏得用戶信賴,都需要回歸產業競爭的本位,關注用戶需求下的產品和科技創新,真正建立并形成每個企業的差異化核心競爭力。這是所有企業參與一個開放市場競爭的必經之路和必備條件。
其次,當前政策信號已經非常明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就意味著,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企業,會參與到中國市場的競爭中,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雖然中國家電產業早已成為一個成熟而具備競爭力的市場,但一些外資企業所具備的技術、產品、品牌優勢,仍然不容忽視和小覷。競爭帶來挑戰,也會激發新的商業蛋糕。
今年下半年以來,眾多家電廠商遭遇市場下跌和需求疲軟,也迎來一輪發展的新寒流。但在首屆進博會期間,大量外資企業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卻獲得了中國市場上企業和用戶的搶購和圍觀,從制造裝備、尖端科技到食品、服飾等等,充分釋放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國的商業魅力和發展前景。
面對進博會的火爆場景,這也再次提醒所有中國家電企業,這個世界上沒有疲軟和低迷的市場和需求,只有不思進取的思想和落后保守的觀念。換個角度,或許家電企業就能找到打通消費需求、激活用戶潛能的鑰匙。那就是一定要持續提供“新奇特”創新科技,以及“引領需求”的好產品,才能滿足處在快速變化通道中的消費需求。
再次,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通過首屆進博會,中國既向世界展示國家經濟開放的姿態,也是展示轉型發展帶來的活力態勢和成果。特別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下一個發展40年,直面的將是高強度的全球化競爭,中國企業要想擔當競爭的主角,始終繞不開對標世界先進經濟體,對制造產業鏈進行一場繼續進行深刻的自我革命、重生再造、升級發展。
中國家電的轉型升級,絕對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一定要變成企業和員工在產品創新、市場經營以及用戶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具體動作和手段。當前,很多家電企業對于改革、創新,更多是嘴上說說,缺乏實際的行動和投入。如果不真金白銀地投入創新與變革,那么中國家電企業接下來將從做大做強走向歧途和死胡同。
無論是家電企業,還是家電商家,當前既要埋頭制造,也要抬頭創新。每個人都不要滿足于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還要敢于“吃著碗里的、想著鍋里的”。在一個開放的市場競爭中,全方位的參與商業競爭,敢于向困難進軍,敢于向寒冬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