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蘇州最大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基地在蘇州嘉盛遠大建成投產。據悉,該工廠采用了國內領先的預制構件生產線,每年可生產約150萬平方米預制混凝土構件,能夠滿足蘇州保障性住房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多個裝配式建筑項目的構件需求。業界表示,嘉盛遠大PC工廠的正式投產將幫助蘇州打造建筑工業化產業鏈,推動蘇州建筑產業轉型升級。
嘉賓在蘇州嘉盛遠大PC工廠投產慶典現場留影
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傳統建筑方式由于資源消耗大、勞動生產率低、技術創新不強、工程質量參差不齊等弊病,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建筑發展需求。我國建筑業迫切需要一場變革,而這種變革的動力就來源于裝配式建筑。”蘇州市住建局領導在投產儀式上表示。
一段時間以來,裝配式建筑的政策熱度持續升溫。2016年9月,國務院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的發展目標后,各地鼓勵裝配式建筑發展的配套政策也相繼出臺。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建筑業大市和重要的經濟中心,蘇州更是把2025年的目標設定在了50%以上。
裝配式建筑政策熱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的強烈愿望。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傳統的建筑生產方式的優勢正逐漸降低,土地、木材、水等生產資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也不斷攀升,這促使中國建筑業必須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中國在預制混凝土(PC)構件生產的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方面取得新突破,也為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和保障。剛剛竣工投產的蘇州嘉盛遠大PC工廠采用的是國內最新研發的生產線,年產150-180萬平方米的預制混凝土構件,產品涵蓋保溫外墻板、內隔墻板、樓板、樓梯板等,可用于保障房、學校、醫院、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大型公共建設項目。
嘉盛遠大PC工廠的廠房寬敞明亮、干凈整潔
推陳出新,實現五大變革
所謂裝配式建筑,就是把一部分原來通過現澆成型的構件,比如梁、柱、板,在工廠里通過工業化生產線進行標準化生產,并預留安裝節點,再運到工地來組裝,然后采用一部分的現場澆筑將不同的構件結合起來,最終形成完整建筑的一種新型的建筑生產方式。據統計,裝配式建筑有80%的建筑部件都在工廠內生產,只有20%是在施工現場通過現澆的方式完成。
通過引入工業化、模塊化、標準化、智能化的流程,裝配式建筑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建筑生產方式,實現了從手工到機械、工地到工廠、施工到總裝、技術工人到操作工人、農民工到產業工人的五大變革。
“裝配式建筑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蘇州嘉盛遠大負責人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其一,裝配式建筑無需搭設腳手架,在節約腳手架用料的同時也消除了安全隱患;其二,預埋了保溫材料的外墻板在工廠內一次成型,省去主體結構完成后再敷設保溫材料的環節,實現了保溫材料與建筑同壽命,并有效避免了外墻漏水、開裂等質量問題;其三,標準化生產的墻板表面光滑平整,無需再抹灰填平;其四,預制構件在工廠內完成生產和養護,可將雨雪天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有效縮短施工工期,生產效率最多可提升80%;其五,通過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裝配式建筑實現了信息、數據、成本、質量全流程可控,整個建筑生產的流程管理將有一個質的飛躍。
“由于在構件生產和現場吊裝中大量采用機械操作,建筑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在制造成本與傳統建筑方式基本持平的情況下,裝配式建筑在節能、節水、節地、節時、減少建筑垃圾、提升建筑質量方面優勢明顯。”蘇州嘉盛遠大副董事長丁偉生向記者表示。
裝配式建筑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優勢明顯,在節水、節能、節時、節材、節地等方面成效顯著
“農民工”躋身新時代“高級藍領”
風吹日曬,塵土飛揚,是傳統建筑工人工作環境的通常描述。
記者在嘉盛遠大PC工廠內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高大明亮的廠房內,5條PC生產線及1條鋼筋加工線一字排開,工人身穿統一工作服,頭戴安全帽,按照所屬工位段,依次完成從鋼筋加工到制模、植筋預埋、布料、振動、養護、脫模、檢驗、入庫等工序。工廠地面整潔,機械物料堆放有序,生產過程井然有序。
據丁偉生介紹,裝配式建筑給工人帶來了四大福音。第一,裝配式建筑不需要搭設腳手架,大大保障建筑工人的施工安全;第二,預制構件在廠房內以機械化方式生產,工人作業環境干凈整潔;第三,工廠采用團隊交替作業,可根據項目強度進行分工,極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第四,產線工人都是室內操作,不受天氣影響,且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每月有保底工資,多勞多得,工人的工作生活更有保障。
“從各地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趨勢來看,建筑業轉型關系著國計民生。裝配式建筑代表了建筑行業的先進生產力,是推動整個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蘇州市住建局領導表示。
裝配式建筑引入了大型工業化設備,工人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