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巴馬專程前往就餐之后,小野二郎“壽司之神”的名號被全世界知曉。這位91歲老人的壽司店很難預約,需要提前至少一個月才有可能預定到20分鐘的就餐時間。
人們追捧小野二郎,除了美味的食物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對壽司的理解以及背后精益求精的態度。“壽司是精確到秒的藝術。要用最好的食材、在最佳的時間、用最精準的技巧做出來,讓客人最享受地吃掉,才不辜負壽司職人的新意。”在一部名為《壽司之神》的紀錄片中,小野二郎這樣說。
對于司空見慣的空氣流動,日本創新家電企業創始人寺尾玄也是這樣。小野二郎用了56年的時間領悟壽司背后的奧妙,寺尾玄也花了接近10年的時間去理解空氣的流動,并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電風扇。
“風扇在1880年被發明出來,幫助人們度過了100多個炎夏。我的不滿意在于,一百多年的風扇沿革,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改變。”寺尾玄迫不及待地要為這個產品帶來改變。
“為什么風扇產生不出廣袤草原的風、大河兩岸的風、拂亂櫻花的風?”他這樣自問。
他的關注點并不在電風扇本身,而是風,因為風才是消費者購買電扇時真正在意的。經歷了百年并無明顯革新的電扇,其實存在著一個缺陷:生硬地強行改變風的流向,無法提供給人們貼近自然的體驗。
寺尾玄關注到了這一點,他發現這兩種風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差別:自然風覆蓋面積廣、風速小且變化豐富,不沿固定漩渦軌跡運動,而傳統電風扇排出的風剛好相反。正是這些微小的變化,給人們的感知帶來了不小的差異。
于是他決定縮小兩種風之間存在的差距,讓電風扇提供更貼近自然的空氣流動,從而讓人們覺得舒適。
這件事難度不小,但寺尾玄還是決定啃下這塊硬骨頭。“日本人的行為準則好像就是這樣:擇定一條道路便全力以赴。”美國學者Ruth Benedict在《菊與刀》中這樣寫道。
對于完美的執著追求讓寺尾玄不愿意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引發靈感的細節。
當參觀一個工廠時,發現工人將電風扇對著墻吹,原因是這樣可以讓風變得柔和,他立馬想到打亂空氣流動可以解決硬風的問題;當與家人觀看“30人31足”比賽時,他想到通過大小不同的兩組扇葉讓空氣相互碰撞,產生貼近自然風的效果。
為了摸索出兩組扇葉的最佳組合,寺尾玄先后嘗試了2000多種方案;為了制造出噪音最小的電風扇,他甚至參考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空氣動力學數據;為了做出最簡潔的外觀,他的工業設計方案經歷了無數輪的更迭,當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確定的方案同時獲得了Red Dot、iF、Good design三項國際頂級設計大獎。
寺尾玄的師傅曾經告訴他:“新事物與美好的事物是不同的。新事物在不久的將來會變為舊事物,而美好的事物即使經過一百年也依然是美好的。”
在略顯浮躁的當下,這句話的價值更加凸顯。當生產者們開始熱衷于推陳出新的數字游戲時,巴慕達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研發速度和對產品的理解,他們希望提供的不只是新事物,還是美好且具有生命力的事物。
當人們問及寺尾玄怎樣看待同行之間的抄襲時,他說:“希望被模仿的不是產品,而是巴慕達的創新精神。”確實,這種匠人精神的價值正因為稀缺而顯得彌足珍貴,這也讓寺尾玄有足夠的資本處亂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