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米電視3攪局市場:低價+分拆
隨著近期小米、樂視相繼發布新款互聯網電視,雙方“不惜在硬件上賠本”的架勢,讓互聯網電視市場進入競爭白熱化階段。
10月19日,小米以小米電視3為主的系列產品召開新聞發布會,不改小米擅長的低價殺入戰術,雷軍這次拋出了60寸4K電視4999元的價格。而就在此前1個月,被稱為“價格屠夫”的樂視,也在香港推出第三代電視產品,同時提出“低于量產成本定價,生態補貼硬件,全線擊破行業價格底線”的口號。更有甚者,賣身“金主”蘇寧后的PPTV,為10月底的促銷日打出了55寸4K電視2799的價格。
高成本的大屏彩電,價格不斷創下新低,新一輪的價格戰已經顯露出“接力”蔓延的趨勢。
盡管部分市場人士仍認為,互聯網企業的“以生態養硬件”模式只是鏡花水月,但傳統家電企業仍被動地卷入了價格戰,且紛紛開始擁抱互聯網。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兩邊打得熱鬧,但雙方共同的尷尬之處在于,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廠商,都仍未能跳出企業專利技術有限,導致利潤偏薄、產品同質化的困境。這應該才是屬于整個行業隱憂。
分體機的秘密賣點
10月19日的發布會上,小米推出了60英寸大屏的小米電視3,并冠之以“次世代智能電視新品”的概念。這款電視最大的亮點在于采用分體式設計,此外配備LG的4K屏幕,電視主板放在外置的獨立電視音響中(即電視主機)。定價方面,小米延續了一貫的低價拼殺策略,并全面對標樂視同型號電視,4999元的售價接近市場上同類型產品的一半。電視主機售價999元,可外接各種HDMI顯示設備。此外,小米生態中的納恩博,繼4月份收購平衡車發明者Segway,也和小米一起推出了九號平衡車,定價1999元。
這已經是小米做電視的第3個年頭,此前2代小米電視銷量并不甚理想,雷軍顯然想借小米電視3“分體”和“高性價比”的概念扳回一局。小米分體電視的最大賣點就在于,可以將主機與屏幕、音響分開升級,并跟其他品牌相連接。據雷軍介紹,電視屏幕與主機的可使用年限不同,分體機可分開升級,解決一直以來的痛點。此外,對于家中已有60寸電視的用戶,可直接將小米主機連接到其他品牌老電視的HDMI接口上,這樣一來電視音響和內容、性能都升級了,幾乎等于(嫁接了)小米電視3所有的功能。
仔細觀之,后面這條功能暗含深意。小米這招的高明之處在于,把小米主機獨立地推到了臺前,該產品通過直接與其他品牌電視相連接,充當了“高級盒子”的角色,硬是在競爭激烈的彩電市場中撕開了一個口子,占得家庭客廳的一隅。有業內人士將這種戰術形容為“借雞生蛋”。
但這也可能是一步險棋。中投顧問家電行業研究員任敏琪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分體機的策略有望為小米電視一直以來銷售有限的情況打開局面,但是為小米釋放的市場空間并不會很大,因為今后可能出現小米主機銷量大增,但屏幕銷量難以突破的局面。”小米主機或成為“喧賓奪主”的爆款產品。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相對于新增用戶,分體機對于家中已有電視,但想體驗些互聯網功能的用戶更有吸引力。
對于小米電視3低于行業的售價,雷軍透露稱,3年前小米剛涉足電視品類時就想做60寸大屏,并希望把售價降到5000元以內,但當時經過半年預演沒有達成。經過3年間與供應鏈的磨合,以及小米電視銷量的積淀,才做到如今的價位。
在家電產業觀察家梁振鵬看來,小米電視3之所以可以走低價位路線,分體式設計是主要原因。“從生產流程上來說,將音響、電路主板、芯片等部件融為一體的超薄電視機自然成本要高一些。像小米電視3這樣把屏幕和主機音響拆開的做法,成本自然要低,價格低也是應當的。”
內容生態的拼殺
相對于傳統電視,互聯網電視之所以迅速崛起,關鍵原因就在于其內容及生態圈。為了支撐小米電視的發展,小米過去一年中在內容資源的獲取上動作頗多。
雷軍稱,目前小米電視已經吸納了iCNTV、GITV、芒果TV、華數TV四家牌照商的內容,相對于此前提升83%。與此同時,斥資10億美元打造百家視頻網站大聯盟后,目前小米電視的內容升級已經從24萬小時增加至44萬小時,包括大多數票房過億元的院線影片。同時深入產業鏈上,有與華誼兄弟聯合投資電影制作公司新圣堂,意圖通過正版視頻資源打造小米的核心競爭力。
小米發展至今一直延續平臺化的思路,在內容的獲取傾向于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股權合作進行產業鏈的完善,生態圈較為開放,這個路數和現在發力互聯網電視的傳統家電企業也大致相同。任敏琪表示,而樂視電視的商業模式主要是自建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圈,企業的業務涉及到內容制作、應用、平臺等多個方面,進行全產業鏈發展。“樂視電視和小米電視的商業模式其實各有千秋,是它們根據自身資源、優勢選擇的最合適的商業模式。”
融合大勢下的貼身肉搏
業內普遍認為,盡管互聯網電視品牌增速迅猛,至目前為止,這類企業產品的品質仍低于傳統的彩電制造企業。問題就在于硬件的專利技術積累,以及研發和制造能力。如果傳統企業需要補上內容和生態的一課,硬件則是互聯網電視不得不過的門檻。
“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現在電視在硬件和內容上都有趨同的趨勢。中國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自己的知識產權、專利技術,傳統家電企業就算生產能力強,但研發能力不強。而互聯網企業專注打價格戰生態圈模式,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研發,都是找代工廠,這也導致硬件同質化,沒有自己的產品。”劉步塵指出。
不過,他并不認為走輕資產模式的互聯網企業,短期內會自建工廠彌補短板。以目前互聯網電視中銷量最高的樂視為例,去年銷量150萬臺。劉步塵認為,目前互聯網企業普遍的銷量規模還不足以支撐建廠。
在電視整體大盤中,互聯網電視盡管獲得很大關注,但實際銷量仍舊只是很小的一塊。而要提升銷量,對于起家于線上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線下渠道的力量同樣不容小覷。

“樂視電視去年150萬臺的銷量中,僅僅50萬臺是通過線上銷售,其余都是通過線下實體店。”劉步塵認為,如果單是線上渠道支撐不了150萬臺的銷量。互聯網企業及傳統企業,擁抱對方的渠道是個趨勢。
盡管起步相對晚,但不少業內人士仍看好小米電視的發展前景。中投顧問家電行業研究員任敏琪指出,“小米電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性價比較高、硬件配置優勢凸顯、擴展及配件環節競爭力較強。但與此同時,小米的銷售渠道較窄,而且配送范圍較小。”而于此同時,一向走口碑經濟的小米,目前電視產品用戶與靠手機積累起來的一批“米粉”有較大重合,未來則需要進一步外擴用戶范圍。
在互相融合的過程中,未來傳統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產品及服務,勢必將殊途同歸。而誰能率先搶占制高點,則有待觀察。(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