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二三十歲的樓房“未老先衰”?
近日,浙江奉化,一棟竣工只有20年的商品房頃刻間“像麻將一樣倒了”,造成1人死亡,多人受傷。巨響過后,人們追問:老房子如何住得踏實?對國人來講,房屋,不僅是安身的居所,更是承載幸福、記錄生活的家的載體。如今,這些建設于20世紀80、90年代的樓房,樓齡已達20年到30年。倒樓事件折射出怎樣的工程質量問題?

二三十歲的樓房“未老先衰”?新華社發徐駿作
25~30年,建筑如此“短命”嗎?
奉化房屋垮塌事件發生后,曾有媒體梳理了近幾年樓房倒塌的案例,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樓房進入了“質量報復周期”,頻繁成為事故主角;也有媒體引用了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暨新技術與產品博覽會上的發言:“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筑只能持續25~30年。”
25~30年,擁有70年產權的民用住宅真的如此“短命”?記者找到了仇保興當時在會上的發言稿,他的原話是:“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平均每年要建20億平方米左右的新建筑。這是因為我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需要建造大量的建筑,預計這一過程還要持續25~30年。”
說法容易核實,但媒體列舉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房屋垮塌的案例,似乎用一個個不爭的事實證明著中國建筑的“短命”。
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毛其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房屋垮塌的案例要放在我國改革開放后城鄉發展的巨大建設過程中的大環境里看。
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實行住房商品化,允許私人擁有自己的住房,此后,城鎮住宅竣工面積迅速增長。記者查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字發現,1980年,城市人均建筑面積為7.2平方米;到了2000年,達到了20.3平方米。
“當時的房地產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大量產品推出,難免會讓建筑的質量跟不上。”上海市房屋建筑設計院院長顧陸中向媒體表示。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房地產市場開放后,大量私人建筑公司興起,很多農民進入建筑行業,一些農民甚至來不及學習建筑常識,就從“稻田”直接上了腳手架,再加上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原因,建筑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對此,毛其智有不同的看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傳統建筑工人在繼續從事建筑行業,很多農民在農村也蓋過房子,對房屋建筑并非一無所知。當時的建設部門針對建設隊伍的不同,也有相應的管理和檢測等應對措施。當然,不排除有粗制濫造的房屋,但如果把質量問題都歸咎到農民工身上,那就是打錯板子了。真有問題的話,也是發展和管理機制的問題。”在毛其智看來,“質量報復周期”的說法也有待商榷。“雖然爆出質量問題的房屋數量不小,但相對于當時龐大的建設數量,這個相對比例已經很小。如果按‘集體報復’的說法,那相對比例一定會不受控制地增長。”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苗啟松認為,所謂20世紀80、90年代的建筑進入“集體報復周期”的現象,不一定是普遍現象,主要和當地20世紀80、90年代經濟發展水平和管理水平有關。
那么,建筑的壽命本應有多長?當前我國建筑的使用壽命能達到要求嗎?按照《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要求,普通房屋和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是50年,但在我國,房屋通常使用不到50年。毛其智和苗啟松都表示,房子的使用壽命不長,除了質量原因外,城市規劃不合理也會導致這個問題,比如很多建筑使用還不到50年就被拆除了。

奉化住宅樓坍塌事故現場新華社記者韓傳號攝
問題排查,為何沒能避免悲劇?
事實上,這次奉化倒塌的民居在3個月前曾做過檢測評估。當時,浙江建院建設檢測有限公司給出的結論是:房屋整體安全性等級評定為C級。
“危房檢測機構檢測后,還說房子再住幾年也沒問題。”事發樓的居民事后告訴媒體。奉化市錦屏街道黨工委書記竺劍虹稱:“根據規定,C級危房只要加固,D級危房才要搬離。因此計劃對該樓采取的措施是加固,已經委托公司做了加固方案。”
然而,加固還未開始,不幸便已發生。而當時的檢測報告出具后,事發樓的很多居民就對結果提出過質疑。
苗啟松告訴記者,房屋檢測鑒定機構有的是政府房管部門下屬的事業單位,有的是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政府主管部門給這些機構發放了檢測鑒定的資質,但它們的專業水平參差不齊。
苗啟松認為,這次的檢測結論誤導了房屋管理部門。“根據《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1999),如果確實按新聞報道中說的今年1月鑒定結論為C級,說明鑒定結果不合適,應該為D級。C級和D級危險程度不一樣,對應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樣,C級是‘應該采取措施’,D級是‘應該立即采取措施’。”
而依據當時的C級鑒定結論,奉化市居敬社區將結果告訴了垮塌樓幢的居民代表,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固及費用承擔進行了協商溝通,但并未達成統一意見。
“房屋出現毛病,有些地方有些人表現出可以修、也可以不管的態度,這種態度表現在處理問題上,就是立刻解決問題還是拖拉著不管的差別。一些人心存僥幸,可能會造成嚴重后果。”在采訪中,毛其智告訴記者,在北京城內,還有很多被稱之為簡易樓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筑,有上百萬人住在里面,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房屋不能拆建也不能得到很好地維護,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對此加以重視。此次奉化住宅樓倒塌為民用建筑安全敲響了警鐘,多地開始排查危房險房,住建部也于近日下發通知,決定在全國開展老樓危樓安全排查。“現在敲響警鐘,真正重視起來,總好過之后接二連三地出現問題。”毛其智說。
建筑質量安全,如何把關?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在很多建筑工地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標語。建筑的根本在質量,建筑不過關,如何讓住戶心安?
毛其智認為,一些房子出現問題與選址有關。他同時表示,很多單位處理問題時,普遍情緒是快和省,進度能快則快,資金能省則省。“趕進度、省資金,可能都會給建筑質量埋下隱患。”
在苗啟松看來,低價中標、腐敗、政府監管不到位是影響建筑工程質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在現有的國情下,保證建筑質量更多要靠政府監管。在一個尚未建立完善誠信體系的市場中,不能完全靠開發商、建筑、設計、監理的自律,很多機構很難抵抗市場的誘惑。”苗啟松認為,“提高建筑質量只能靠在反腐敗的基礎上提高監管水平,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規違法成本。”苗啟松舉例說,目前建筑竣工驗收已改為備案制,他認為這是不妥的,質量問題不能全靠市場來解決,更要靠政府提高監管水平來保證。
除此之外,毛其智還提醒廣大住戶關心自己的住房。“房屋質量問題不像炸彈,不會瞬間爆炸。如果出現問題,一定會有跡象,住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房子,了解自己的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建筑質量問題和住戶入住前的裝修有關系,有一些住戶隨意拆改房屋,只考慮裝修的效果,不考慮房屋的質量,比如破壞建筑的承重結構等行為,這就減少了房屋的使用壽命。”毛其智補充說,房屋的很多部件,如門窗、管道等的壽命并不長,因此住戶要留意和維護這些房屋構成部件。“一所房子如果維護得好,它的使用年限是可以延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