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斥巨資并購諾基亞,以期打造軟件+硬件的產業帝國;谷歌雖然轉賣了摩托羅拉,但其卻在機器人制造、無人駕駛汽車等項目上持續加大布局;就連一向號稱輕資產運營的亞馬遜也不斷加碼其在Kindle等終端產品上的研發推廣力度……
從全球產業界看,似乎微軟、谷歌等行業大佬們非常執著于打造一個軟硬通吃的產業帝國,而他們的實踐似乎正在宣告一個事實:原有的軟件企業做軟件、硬件企業做硬件的分工界限已經被打破,軟硬通吃的產業結構似乎正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主旋律。這正如計算機學家艾倫·凱伊所言,“真正關注軟件的人,應該打造屬于自己的硬件。”
事實上,艾倫·凱伊的話倒過來講也應該成立,那就是真正關注硬件的人,應該打造屬于自己的軟件,因為在智能時代硬件只能提供一個通道,而軟件則是企業了解用戶的主要載體。就像當前的智能 家居 市場,雖然很多企業都推出了智能型產品,但真正能夠給用戶提供差異化體驗的卻不多。
正如京東商城高級戰略發展總監那昕所言,過去十年智能 家居 發展非常緩慢,沒有很好的應用,用戶互動性和體驗感很差。“簡單的技術堆疊在一起不是用戶需要的,很多東西很簡單沒有必要太智能化,而有些東西非常需要智能化。”
Nest的創始人、“iPod之父”托尼·法德爾也表達過同樣的觀點,他直言“智能硬件公司發展艱難。”如果不能實現軟硬結合全面布局,或許只能面臨被收購甚至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在法德爾看來,智能 家居 就是為了更方便地給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按照這一標準看,如今的智能 家居 市場雖然熱鬧,但多數企業還處于單純的產品或服務階段,傳統家電廠商們更多地聚焦在智能產品的研發上,互聯網廠商們則執著于如何將軟件或內容移植給家電制造企業,整合的服務模式尚未成熟。對這一現象,《南方周末》專欄作家伯通撰文稱,盡管互聯網廠商擅長營銷和用戶轉化,但構建智能 家居 平臺的難度不亞于登天。一方面目前互聯網廠商尚未推出平臺戰略;另一方面,傳統的家電企業顯然不會將戰略要地輕易拱手讓與他人。
目前討論智能 家居 領域孰優孰劣還為時尚早,最關鍵的是看企業如何構建這種軟件與硬件整合的平臺生態。在這一過程中,記者發現了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家電企業海爾近期發布了一款“U+智能操作系統”,直指智能 家居 開放平臺。且不說海爾在智能 家居 領域已經布局15年,單看其U+宣稱的智能 家居 終端的跨品牌互聯互通就讓人眼前一亮。
按照海爾的說法,U+操作系統擁有“目前行業最快的連接速度”,用戶家庭里的各類家電、燈光、窗簾以及安防等全系列的 家居 設備均可實現跨品牌、跨產品的聯通。依托海爾集團龐大的智能家電產品線布局,U+操作系統儼然成為業內最具平臺范兒的選手,更何況寶潔、百度、騰訊等全球資源也加入這一體系,一個全球最大的智慧生活生態圈正在形成。
在移動互聯網盛行、物聯網和大數據概念成為主流的年代,智能 家居 終端意味著入口,而軟件則對應著用戶的數據資源。正如家電產業問題專家羅清啟所言,“能否把開放和用戶這兩點做到極致,是企業發展智能 家居 成敗的關鍵”。而兩者一旦整合的結果就是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最終達到Arrayent公司首席執行官Shane Dyer(巴蒂爾·代爾)所暢想的“智能 家居 烏托邦”的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