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創造歐洲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海爾在冒險中創新,卻總有成功的結局。
文/周穎
讀懂消費者,比了解消費者更具內涵。
在歐洲,海爾正在用“分層”的方法,向不同群體滲透。從陌生到熟悉,德國IFA展(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對中國家電業的推進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海爾在歷年IFA期間的驚艷亮相,讓歐洲記住了海爾。
把工業品變成藝術品,把工業品變成輕奢侈品,海爾在冒險中創新,卻總有成功的結局。漸進式對歐洲的影響,讓歐洲消費者觸摸到了海爾的品質。
“我們用完整的產品組合、豐富的產品線贏得了歐洲消費者的認同。消費者對海爾高端家電品牌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們打入所有市場提供了可能性。”身為海爾歐洲公司首席執行官,勒內·奧貝坦在2014年IFA展期間面對媒體時,積極的姿態隱含著海爾在歐洲的商業節奏和戰略版圖。
從排斥感到接受度,從接受度到視覺享受,一些歐洲消費者似乎跨越了對海爾技術的考問。如果說追求視覺是對產品設計的表達,其背后的潛臺詞則是對技術的信任已經毫無障礙。
“海爾在歐洲的表現超出預期,而且,最令人值得期待的是,海爾開始讀懂歐洲,讀懂年輕消費者。”德國科隆商學院國際管理系教授馬小娟接受采訪時說。
歐洲是海爾國際化的主戰場。未來的海爾,在互聯網思維大行其道時,商業步伐是需要躍進還是不疾不徐?或許,海爾的殺傷力不是奔跑,而是按照商業規律自然、持續地生長,這也許才是最大的殺傷力,因為可持續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致力于研究海爾國際化的德國科隆商學院國際管理系教授馬小娟,針對海爾在歐洲“分層”滲透可能形成的“殺傷力”做出了詳解。
“分層”是海爾成功的開始
數字商業時代:你一直在強調“分層”滲透,如何理解“分層”滲透?這是和歐洲消費偏好及認知有關嗎?
馬小娟:首先我想強調的是,歐洲消費者在過去選購家電產品時,幾乎不會選擇中國產品。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包括家電)給歐洲消費者的印象是質量不過關、缺少售后服務、設計上了無新意、不了解歐洲市場,但他們會選擇日本、韓國的產品,主要是這兩個國家的品牌讓他們有信任感。
正在改變的是,隨著近十年中國家電產品技術的提升,中國企業品牌意識逐漸形成,歐洲正在逐漸改變對中國家電產品的看法,開始嘗試接受中國產品。其中,海爾是歐洲消費者接受度最高的中國家電企業。
從市場上來,并非所有消費者都會選擇海爾。五十歲以上的消費者對過去使用的品牌具有一定的忠誠度,讓這一群體很快選擇海爾品牌還需要有一個過程。但在年輕消費群體中,越來越多的年人接受海爾,這是我說的“分層”是指不同群體對海爾的接受度有別。
數字商業時代:解讀“分層”背后的故事,說明海爾正在改變著歐洲消費者認知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嗎?達到了歐洲消費者的預期嗎?
馬小娟:歐洲相對年輕消費群體喜歡海爾,是因為在海爾的設計和技術引起了他們的關注。比如產品顏色嘗試多元化,這正是歐洲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我的分析是海爾開始讀懂了歐洲、讀懂了歐洲年輕消費消體,因為他們提供的產品正是歐洲年輕人想要的。從這一方面看,已經達到了歐洲消費者的預期。
歐洲消費者的特點是選擇品牌,而不是價格。因為在他們眼中,品牌代表著信任、技術和品質。海爾近幾年在歐洲市場,在表達產品訴求、品牌構建方面做了一些有卓有成效的事情,這對海爾進入歐洲非常有幫助。尤其是面對“分層”的消費者,海爾的傳播策略、參與方式等,都一直和他們拉近距離,這是很好的做法。
用品質打動歐洲消費者
數字商業時代:歐洲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更高,海爾要想積累長期的客戶,需要做的是哪些事情?根據你的觀察,比如德國使用海爾產品的消費者會有什么樣的評價?他們對海爾會有哪些預期?
馬小娟:德國消費者家電產品更換的周期一般在10年以上,這是因為產品的品質好,售后服務有一定的保障,因此海爾未來要想打動這些消費群體,必須讓他們知道海爾在服務、技術、品質方面對他們有足夠的保障。
德國消費者在購物時非常實在,較少的崇尚名牌。但是性價比一點要是最好的。所以如果海爾可以在性價比上出類拔萃,就可以贏得客戶。長期保持你的客戶,需要的不僅是好的性價比,更重要的是優秀的服務和質量保證。
數字商業時代:歐洲消費者對于價格比較敏感嗎?他們接受海爾是基于價格因素還是品質因素?
馬小娟:從價格上就能比較歐洲和中國消費者最大的不同。先說中國消費者,很多人還是在價格上做比較,而不是去比較品質和技術,但在歐洲并不是這樣。多數歐洲消費者看重的是品質和信任,他們會覺得價格高端未必產品就高端,也未必代表品質高端,所以歐洲人看重的不是價格。即使一個品牌可能知名度不高,但如果他們使用之后有很好的感受,就會持續消費這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