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銷售的節節攀升,掃地機器人在一大波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日益普及開來。越來越多的都市家庭悄悄地多了一個新成員。在國內,由于掃地機器人尚屬新興產品,許多商家趁著市場混沌期的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對行業和產品知之甚少的機會,用各種無中生有或夸大其詞的營銷大法將產品推銷給不明就里的消費者。許多消費者買回家使用之后,才發現上了當。通過業內暗訪,小編為大家揭開六大營銷陷阱,給正在準備入手掃地機器人的消費者選擇參考。
忽悠一:雙邊刷比單邊刷好
“有比無好,多比少好”。正是切中大多數消費者好大貪多的心理,許多商家給機器人裝上了兩個邊刷。看上去似乎兩邊開工,多多益善,實則不然。所謂邊刷,重點在“邊”。首先,邊刷的功能是用來掃出墻壁、家具等邊緣的灰塵等垃圾。其次,邊刷將垃圾掃出來,送給中間的主刷,主刷背后的馬達發出吸力才能將垃圾吸進塵盒。也就是說邊刷只有“掃出來”的功能,并無“吸進去”的功能。市場上的掃地機器人大多為圓餅狀,因此,需要一個邊刷來彌補圓形的不足,即機器人在運行到墻壁或家具邊緣時,由伸出來的邊刷把邊緣的灰塵掏出來。眾所周知,機器人在運行過程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側需要沿邊,因此邊刷一個就夠,除非碰到和機器人直徑差不多(30幾厘米)的狹窄過道才需要兩個邊刷左右開工。由此看來,兩個邊刷并無實際意義,多出來的一個邊刷反而造成能量浪費。因為掃地機器人整機的功率不過20-40瓦,用于運行多出來的邊刷則自然降低吸塵馬達的功率,無法實現吸力最大化。
忽悠二:UV邊掃邊殺菌
健康是廣大中國消費者的關注點,凡是與健康沾邊的營銷都更容易打動人心。掃地機器人是為用戶時刻保持干凈的地面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健康生活方式。但是許多國內商家還嫌不夠,挖空心思增加更多的噱頭來忽悠消費者。比如,某些商家號稱產品底部裝有UV殺菌燈,可以實現一邊掃地一邊殺菌,宣稱的細菌甚至包括流感病菌。聽上去很美好,實則不然。
UV是紫外線的簡稱,UV消毒殺菌并不是一個瞬時殺菌技術,它需要一個照射時間。根據行業標準,懸吊式照射紫外線消毒,需要在1米處懸掛一只30W的UV燈,且照射時間不少于30分鐘。移動式移動式UV消毒要達到消毒效果,需安裝兩支30W到40W的殺菌燈,并且在表面需要持續照射5秒以上。了解了UV殺菌等的原理,掃地機器人UV殺菌的謊言就不攻自破了。首先,掃地機器人都快速移動的,不會在地面上逗留。其次,市面上的大部分掃地機器人整機在20-40瓦,如果都用在UV燈上,機器人本身就根本無法起步運行了。所以,掃地機器人底部的UV殺菌燈,根本達不到標準,不過是個炒作噱頭,并無實際用途。
忽悠三:掃拖拋光于一體
中國家庭的地板材質多為瓷磚和木地板。人們習慣在掃完地之后,用拖把或者抹布進行二次清潔。為了滿足消費者濕式清潔需求,不少商家在掃地機器人的底部加一塊抹布,就美其名曰掃拖一體機,更有甚者宣稱“掃拖拋光”三合一或者“掃塵、吸灰、拋光、軟刮、擦地、殺菌”六為一體 。事實上,現在市面上的掃地機器人果真具有如此全面的功能嗎?
掃地和拖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并由不同的原理的操作動作構成。一個賽車手穿件泳裝,他還是個賽車手,而非游泳運動員。掃地機器人的底部是為讓機器人專業完成掃地而設計的,目前主流的產品均為邊刷、主刷、吸塵口的整合設計。也就是說,這些組件都用來“掃地”的,單純地在掃地機器人底部加一塊抹布無法實現預期的拖地或擦地效果。
首先,邊掃邊拖不實際。掃的時候有灰塵,要避免沾到水,否則灰塵遇到水則是越掃越臟了。而拖地則需要用到水。因此,這兩個矛盾體無法同時實現。其次,先掃再拖不省心。目前掃地機器人的電池多在1000-3000毫安,對于50-150平米的家庭只支持清潔一次。這意味著掃完地之后需要再次充滿電才能再次實現拖的功能,而充電時間大部分品牌在3-6個小時不等。也就是說,這種掃地一體機,你需要掃完之后再充3-6個小時,然后裝上抹布來拖地。而在啟動之前,你還需要完成另一項煩人的工序,那就是清潔機器人底部。因為,機器人掃完地之后,底部都沾滿了灰塵,不加處理直接用它來濕拖,地面連灰帶水更是一團糟。所以,你只好先給機器人擦拭身子,卸下刷子,擦干凈輪子,不然帶灰的輪子在濕布拖過的地面上會留下齒印。
即使你有耐心完成這一切,拖地的效果也不盡人意。如前所述,加上一塊抹布,它本質上還是個掃地機,并非專業拖地機。試問,一塊巴掌大的抹布能把全屋清潔干凈嗎?當然,你可以讓它拖一會,就按下暫停鍵,再去換洗抹布接著拖。然而麻煩又來了,目前的掃地機器人絕大多數沒有地圖記憶功能,也就是說你暫停再啟動后,它無法識別哪些區域已經清潔,只好像個無頭蒼蠅亂轉,到頭來的結果只有一個,你發現大多數地方漏拖了,且拖得不夠專業,不如自己動手來得干凈而全面。
至于拋光的功能,也是商家看中都市家庭對于地板養護的需求而想出來的營銷噱頭。正規的地面拋光操作流程是先對地板進行徹底清潔,然后打蠟,風干后用高速拋光機配合拋光墊進行均勻、勻速的拋光。掃地機器人為什么敢和“地面拋光”扯上關系?因為某些掃地機器人帶有尼龍刷或者膠刷,這些原本用來卷垃圾的工具竟然被策劃成具有“拋光”功能。真是吹牛不犯法且不上稅,忽悠一個是一個。
忽悠四:近而不碰防碰撞
啟動掃地機器人之后,它將在地面上運作。家具既是障礙物,也是清掃對象,不能撞重了損壞家具,但又要對其邊緣清潔清理,因為這些地方是最容易藏污納垢。這就非常考驗機器人的“智能性”。一款好的機器人,它要有靈敏的傳感器,能提前感知前方有障礙物并智能減速,輕輕地靠上去,實現細致化的沿邊清潔。而一些商家打出“智能防撞,近而不碰”的概念,聽上去,似乎機器人十分智能,懂得呵護主人家具。其實,這樣的營銷語背后隱藏的是其技術不足的缺陷。因為這些產品無法很好地降速以清風拂面的溫柔力量靠近,更無法實現零距離的沿邊清潔。反過來想,在離障礙物5-10厘米的距離就轉頭跑了,那么勢必造成墻邊和家具邊緣等重點死角漏掃。
忽悠五:超大清掃時間和面積
清掃時間和面積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指標,與機器人的電池容量息息相關。許多商家給產品配置1000-3000毫安的不等電池,從而打造出不同面積定位的多款產品。目前,市場上某些產品在清掃面積宣傳上,注水夸大比例在30%-50%不等。比如一些只有一兩千毫安的電池,也宣稱能運行1.5-2個小時,打掃150-200平面積。等消費者買回家使用之后才驚呼上當。因此,在購買之前,先在心里打個折。此外,掃地機器人基本都具有自動返航充電的功能,機器人會留10-30分鐘尋找基座充電,因此,那些小容量的電池扣除夸大和返航的時間,真正用于清掃的時間則更少了。
忽悠六:自動清掃不用管
自動清掃是所有掃地機器人商家宣傳的最大賣點,它釋放了雙手,像洗衣機一樣解放了掃地這件家務活。但是,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產品全部做到了自動智能,省事省心。許多消費者反饋,產品買回家后不智能,沿邊模式、螺旋模式等都通過用戶按鍵來選擇。造成這些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產品不夠智能,無法根據 家居 環境自主判斷選擇清掃模式,因此,需要用戶動手來幫忙。對于那些希望徹底解放或者老花眼不便在狹小顯示屏上按鍵選擇的用戶來說,這樣的產品不盡理想,而在購買前,消費者卻不能獲得真實對稱的信息,只能用過之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結語:混沌市場期的消費者要清醒
掃地機器人是個舶來品,在國內尚處于培育階段,眾多商家魚龍混雜,消費者處于盲目非理性狀態。一是國家相關部門加強產品質量和廣告宣傳監管,尤其是現在的網絡寶貝詳情可以任意P照片,可以任意說大話,消費者看不到也摸不著實物,容易輕信。二是媒體對商家報道要充當信息把關人的角色,不能給了“廣告費”就當大爺伺候,任其發布虛假夸張的內容。三是社會要對公眾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讓消費者具有一定的信息識別能力。而最重要的則是消費者在購買前,多了解品牌技術背景與產品質量口碑,避免“貪多功能”、“貪低價格”的心態,選擇專業的、適合自己 家居 環境的實用且好用的掃地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