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大足五金,是我縣傳統產業,起始于唐末,發展于清代,興旺于新中國成立后,鼎盛于改革開放之初。曾在全國形成“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西南有龍水小五金”的三足鼎立之勢,擁有較明顯的相對優勢和輝煌歷史。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大足五金逐漸落伍。
大足五金目前面臨的困境:
困境一:大足五金市場相對地位下降明顯
縱向看,大足五金保持了較快發展水平,近三年規模從47億躍升到82億,年均增長超過了32%,在全縣工業中的比重逐年提升,成為大足第一支柱產業。但橫向比,無論是產業總體規模,還是企業數量、產品質量,都與德國、美國、日本,國內的浙江、廣東等地區的五金產業相差甚遠。從全國排名看,已從國內“三大鄉”的第一位,跌落到了“五朵金花”之末位,其市場份額從全國的前三位退守到西南地區。
困境二:傳統生產工藝面臨現代集約生產挑戰
以家庭手工作坊形式生產居多,采用手工或半機械化操作的生產廠家和加工戶占70-80%,對產品質量認可度低。產品的同質化嚴重,缺乏獨創性。產品的質量差和同質化,直接帶來銷售市場的邊緣化和競爭的惡性化。
困境三:小農思想阻礙企業可持續發展
受“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束縛,企業主缺乏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前瞻性、主觀能動性。據隨機抽樣調查,其從業人員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0%,缺乏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人才,老板“第一線”經營的思想非常明顯,使企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存在一定難度。
困境四:企業自我發展與科學規劃脫節
產業還處于自我發展的初始階段,缺乏明確的產業發展規劃和導向性布局,上下游鏈條不完善,節點性產品缺乏,生產經營者仍處于孤立的、自發的狀態,制約了產業的壯大。
困境五:大產業缺乏大企業大品牌
五金品牌的培育和五金大企業的引進還任重道遠。全縣651家生產型五金企業中,招商引資類五金企業僅10幾家,總體個頭都不大,龍頭帶動作用不強。